今天是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,欢迎光临本站 上海研生实业有限公司 网址: www.transbioeng.com

技术文献

抗体保存:细节决定"活性保质期"——生命科学工作者的必修课

文字:[大][中][小] 2025-10-7    浏览次数:12    
在生命科学研究的精密舞台上,抗体犹如分子探针般灵敏而脆弱。其保存过程堪称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分子保鲜艺术,每一个操作细节都可能成为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变量。

分装:一次操作,杜绝 “反复冻融损耗”

未分装的荧光抗体冻融 3 次后,流式检测信号强度下降 30%—— 冻融导致荧光素脱落,抗体结构破坏。

标准操作流程:

初次使用前按实验单次用量分装(50-100μL / 管),使用低吸附冻存管,减少抗体黏附损耗

荧光抗体 / 酶标抗体分装后立即避光保存(可放入铝箔袋或黑色试剂盒),-20℃短期(1-3 个月),-80℃长期(6 个月以上)

冻存管标记:抗体名称 - 标记物 - 宿主 - 浓度 - 批号(例:Anti-HER2-FITC-Goat-1:200-20240401)

特殊抗体的 “定制化储存”

HRP 标记抗体:4℃存放不超过 2 周,避免与叠氮钠、NaN3 等抑制剂接触(会抑制酶活性)

生物素化抗体:分装后避免反复冻融,使用前用含 0.1% BSA 的 PBS 稀释,防止生物素与塑料表面非特异性结合3. 运输环节的“活性保卫战”

实验人员常忽视抗体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波动。国际运输中,干冰包装的抗体在海关滞留时可能经历-20℃至常温的反复相变。建议:选择带有温度记录仪的冷链运输,到货后立即检查干冰残余量(≥5kg为合格),并核对记录仪数据。若温度曲线出现>8℃的波动,需进行效价测试后再使用。

 解冻操作的“黄金法则”

急速解冻是抗体失活的隐形杀手。正确操作应遵循“梯度复温”原则:-80℃→-20℃(1小时)→4℃(缓慢溶解)→离心机预冷至4℃后12000rpm离心5分钟去除沉淀。特别注意:PE/Cy5等 tandem染料标记抗体必须全程避光操作,强光照射5分钟可使信号衰减40%。

 工作液配制的“时间窗口”

稀释后的抗体工作液活性呈指数衰减。流式抗体在4℃保存超过72小时会出现二聚体形成(动态光散射检测粒径>20nm比例增加)。最佳实践:上午9-11点配制工作液,标注“配制时间-失效时间”(如09:00-15:00),超过6小时未使用的稀释液应废弃。对于ELISA捕获抗体,建议现用现配,板条开封后剩余抗体需用封板膜密封并标注开封日期。

实验室的“环境审计”

定期监测冰箱温度波动(±2℃/天为警戒线),-80℃冰箱应配备液氮备份系统。某实验室因电力闪断导致冰箱升温至-60℃持续4小时,后续检测发现CD3抗体结合效率下降57%。建议每季度用标准品(如β-actin抗体)进行效价验证,建立各抗体的“活性衰减曲线”数据库。

返回上一步
打印此页
[向上]

网站首页

公司介绍

产品中心

技术服务

技术文献

在线留言

联系我们

在线客服

售前咨询

售后服务

咨询电话:
021-59989018

请扫描二维码
打开手机站